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和最终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人才培养规格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变革。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中学课程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 课程计划
    • 概念: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作用: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 课程标准
    • ★概念: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 ★作用:
      1.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2. 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 教材
    •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014 下、2018 上):
      1. 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2. 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中学教学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 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传授知识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3. 两者有机结合。

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2. ★启发性原则:
    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
  4.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要求:
    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 课程性质和特点;
  3. 学生年龄特征;
  4.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6.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 目的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结构合理;
  5. 语言艺术;
  6. 气氛热烈;
  7. 板书有序;
  8. 态度从容;
  9.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堂好课的根本性的要求。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2015 下)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 合理分配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5. 复习方法多样化;
  6.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7. 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度;
  8. 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 50%。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 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3.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知识观: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3. 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 建构主义学生观:
    1.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 建构主义学习观:
    1.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 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 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 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的分类

  1.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中学生发展心理


★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1. 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 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中学生心理辅导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

中学德育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5. 价值辨析;
  6. 角色扮演;
  7. 小组道德讨论。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正确的政治方向
  2. ★疏导原则
    • 含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 贯彻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 含义:尊重、信赖 + 严格
    • 教育阐释: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贯彻要求:
      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 知行统一
    • 含义:言行一致
    • 贯彻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
  5.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 贯彻要求:健全制度和守则
  6.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含义:学校 + 社会 + 家庭
  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 含义:通过优点,克服缺点
    • 贯彻要求:
      1.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8. 因材施教
    • 含义:针对每个人的特点
  9.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中学德育的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 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的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情感陶冶法;
  4. 实际锻炼法;
  5. 品德评价法;
  6. 道德修养法。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组建阶段:具体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 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 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 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 健全的组织结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