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


level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二十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终身化;
  2. 教育全民化;
  3. 教育民主化;
  4. 教育多元化;
  5. 教育现代化。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和最终决定性因素,主要体现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人才培养规格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变革。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决定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目的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
  2.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2018 下)。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4. 教育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 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4.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5. 文化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6. 文化影响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2.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3. 不平衡性;
  4. 互补性;
  5. 个别差异性;
  6. 整体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

  1. 遗传:
    • 前提性和可能性: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 环境:
    • 现实性: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3. 教育(学校教育):
    •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原因(2016 上):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 ★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 人的主观能动:
    • 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学制确立的依据,2015 上)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年限不断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 高等教育大众化;
  4.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3.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 德育
    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
  2. 智育
    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
  3. 体育
    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
  4. 美育
    协调各育发展
  5. 劳动技术教育
    各育的实践基础

☆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1. 美育的主要任务:
    1.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 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2016 上):
    1.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 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 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3. 美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1.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
    2. 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的提倡和普及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学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2013 上)

  1.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2. 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
  3. 主张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1. 代表人物杜威;
  2.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3. 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4. 从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 课程计划
    • 概念: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作用: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 课程标准
    • ★概念: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 ★作用:
      1.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2. 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 教材
    •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2014 下、2018 上):
      1. 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2. 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行为的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6. 评价主题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中学教学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 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传授知识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3. 两者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

  1. 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2. 领会知识(中心);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2. ★启发性原则:
    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
    要求:
    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知识。
  4.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要求:
    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1. 教师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2.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要求: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8. 量力性原则:
    要求:
    1. 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 课程性质和特点;
  3. 学生年龄特征;
  4.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6.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教学组织形式

  1. 个别教学制。
    • 优点:利于因材施教。
    • 缺点:学生数量有限。
  2. 班级授课制。
    • 又称课堂教学,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 特征:以为单位,按教学,按授课。
    • 产生: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 我国:1862 年京师同文馆。
    • 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 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 ☆优缺点
      • 优点:
        1.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3.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5.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6.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7.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 缺点:
        1.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4. 不利于因材施教;
        5.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6.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3. 分组教学。
  4. 设计教学法 vs. 道尔顿制。
    • 反对班级授课制;
    • 设计教学: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
    • 道尔顿制:教师制定参考书目,学生自学。
  5. 特朗普制。
    • 大班上课 + 小班研究 + 个别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1. 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2.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 目的明确;
  2. 内容正确;
  3. 方法得当;
  4. 结构合理;
  5. 语言艺术;
  6. 气氛热烈;
  7. 板书有序;
  8. 态度从容;
  9.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堂好课的根本性的要求。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2.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4.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5. 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2015 下)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 学习材料的性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3.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 识记的方法;
  5. 时间因素;
  6. 情绪和动机;
  7.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2.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3.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4.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 合理分配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5. 复习方法多样化;
  6.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7. 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度;
  8. 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 50%。

☆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2.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 保护好奇心;
    2. 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 重视非逻辑思维;
    5.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保障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 发散思维训练;
    2. 推测与假设训练;
    3. 自我设计训练;
    4. 头脑风暴训练。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已有的知识经验;
  4. 原型启发;
  5. 情绪与动机。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实用语言;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 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3.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知识观: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3. 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 建构主义学生观:
    1.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 建构主义学习观:
    1.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 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倒 U 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 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 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 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学习策略的分类

  1.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中学生发展心理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2016下)

  1. 感知运动阶段。年龄 0-2 岁,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 ☆前运算阶段。年龄 2-7 岁,此阶段的特征有: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
  3. 具体运算阶段。年龄 7-11 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 形式运算阶段。年龄 11-16 岁,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1. 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 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中学生心理辅导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辅导。

中学德育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5. 价值辨析;
  6. 角色扮演;
  7. 小组道德讨论。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正确的政治方向
  2. ★疏导原则
    • 含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 贯彻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 含义:尊重、信赖 + 严格
    • 教育阐释: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贯彻要求:
      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 知行统一
    • 含义:言行一致
    • 贯彻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
  5.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 贯彻要求:健全制度和守则
  6.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含义:学校 + 社会 + 家庭
  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 含义:通过优点,克服缺点
    • 贯彻要求:
      1.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 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8. 因材施教
    • 含义:针对每个人的特点
  9.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中学德育的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 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的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情感陶冶法;
  4. 实际锻炼法;
  5. 品德评价法;
  6. 道德修养法。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组建阶段:具体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 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 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 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 健全的组织结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